1 “裸猿三部曲”——《人类动物园》
《人类动物园》的作者Desmond Morris是英国著名动物学家、生物人类学家、生物进化科普作家、电视节目撰稿人、主持人和艺术家,以及历任伦敦动物园哺乳动物馆馆长、现代美术研究所所长、牛津大学特聘研究员。这位终身与动物为伍的牛津大学博士,一生都在行走。他用一只眼睛观察动物,用另一只眼睛审视人类。1967年,他用“裸猿三部曲”---《裸猿》、《人类动物园》、《亲密行为》向人类宣称:人,不是从天而降的天使,而是由地而生的猿猴。并且声称自己“不得不担任查尔斯 · 达尔文的后卫”。
值得一提的是《人类动物园》不是一本没有争议、风评极佳、会带来行云流水阅读舒适感的读本。在初稿出版的1967年,世界上有些地方将其列为禁书,地下流通的书被没收,教会将其付之一炬。但是在此之后全球行销40年,总量超过20000000册。由此可以看出,《人类动物园》本身的争议性以及带给读者、学术界和不同文化社会的思考和冲撞。
2 《人类动物园》——人与动物
人类会是宇宙中某种高等物种的圈养实验动物吗?
人与动物之间到底有什么本质差别,彼此又存在着多少联系?
这些区别于联系的背后又隐藏着对于人类的怎样的意义?
一直以来,普罗大众由于缺乏相关知识,再加上倾向性的教育忽视这方面兴趣的培养,三个问题萦绕纠结,已然成为多数人认知上的系统化盲区了。
英国研究员Desmond Morris的社会学著作《人类动物园》提供了全新的视角,他把人类比作动物园里的圈养动物,并以此为基础从多角度分析研究“超级部落人”的各种行为模式,激发我们对于人类未来发展前景的思考。
3.《人类动物园》——角度与逻辑
站在《人类动物园》角度,整本书的逻辑基点在于:从小型部落到超大型部落,环境急剧变化,但人类还来不及完成生物学意义上的变化,来不及演化成为在基因层次上文明化了的新物种;从始至终,人类的行为模式仍然和远古部落狩猎的行为模式如出一辙,变化了的只是程度的加深。
之后,作者铺陈出了地位、行为、群体、记忆、刺激和创造等大的命题,来作为一个完整章节阐述。而每一篇章节中伸展出的每一个点又触及到社会生活的每个枝节。
为何文明自诩的我们不能避免野蛮杀戮的战争?
为何政治充满欺骗性和荒谬性?选择攻击还是屈从?异性还是同性交往?
原生家庭的影响,消费观念和行为模式等等,举凡在生活中可以被循迹的部分,作者都用“动物性”来推导一遍,言之凿凿。也许争议正是来自于此,在阅读的我们仿佛被生生解剖,而目的就是剥开包裹的人类外衣,露出动物性的实核。而被置于解剖台上的我们要与作者求得更多共同的语言的话,恐怕需要先理解作者的良苦用心。
1967年时代背景,当时西方人(尤其是知识界)最忧虑的三大问题(人口爆炸、生态失衡、“核”云密布)迫使作者以最冷峻的语言为人们敲响警钟。回望这些问题,并没有因为半个世纪过去了,就得到了完美解决,相反,似乎更深刻的影响着我们,忧患似乎仍在不断增长,作者要表达的:“你是旷世无双、无与伦比的物种里的一员。但请理解你的动物本性并予以接受。”
你会同意或接受吗?
另外一层来自阅读的冲撞是东西方对于文化和表述上本来就有的代沟。中国思维崇尚的儒雅温文,让我们自然亲近文明和含蓄,对于暴力、冲突、性和本能等等的阐述会偏向讳莫如深的。作者的西方文化背景,使得他的行为相比较而言更坦白而直接。
4.《人类动物园》——现象与本质
读一本意料之外的书,不需要全盘接受作者的观点,而是可以在面对一些现象和疑问的时候,能够有另外一个维度的参考。《人类动物园》对我们来说,就是增加多一个有趣的思考维度:人类在创造了并拥有了瑰丽的文明的同时,又有多少行为受制于基本的动物天性和进化规律?
有一个小建议,在阅读《人类动物园》之前,不妨先确定下自己的定位,如果天平两边分别是文明的人类和充满动物性的进化中的人类,倾斜比例是如何的?记住阅读前这个天平指针所在的位置,不管你是否同意作者的观点,它会让你享受阅读所带来的一场脑力角逐和趣味思考。